三山五园文化中心(本科毕设)
项目的灵感来自于场地曾是清代帝王进行耕作问农的场所,因此想以一个地下现代农作博物馆的形式来延续场地文脉。

1.人因设计
基于人因实验研究的结果,我遴选出了4个让体验者背部肌肉能够适当增加能量消耗,但不至于损害健康的界面进行细部设计。其目的在于通过“不舒适”来增强农作活动的具身性体验。根据人体工学标准,该设计考虑了可调节照明和储物功能等因素。在人体左侧设置了一种辅助装置,以解决左侧肌肉更易疲劳的问题。

2.细部构造
细部构造除了要考虑人与空间的互动,还需满足作物生长所需的设备空间。因此,设计中以角钢作为主要结构材料,实现了从装置到空间结构的延展。种植系统采用滴灌装置,通过30cm以下的容器中的水泵提供培育所需的营养液。地板通风系统则用于满足作物生长所需的温湿度条件。可调节照明系统可适应不同界面的高度需求。在75cm处设置了一个便于站立的辅助设施,专为右利手人群设计。在160cm处的工具箱上安装了一块LED屏幕,用于实时显示作物生长情况、环境中的CO2浓度等信息。

3.体验设计
按照作物生长的时间段进行了4个场馆的划分:育种、播种、维持和收获馆。这样游客就有多次来到该场馆体验的理由。由于育种室无需光照,且环境条件与其他阶段明显不同,因此单独设为一个新的馆,在空间形式和体验上和其他场馆进行区分。
设计类型: 人本设计,人因设计,建筑设计,交互设计
项目类型: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本科毕业设计

时间: 2022.3-2022.6

指导:张利教授,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,teamminus
合作: 独立完成

主要贡献:
1.根据作物生长周期划分四个场馆进行体验设计;
2.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的偏差界面设计交互装置,并将装置拓展为建筑结构;
3.为每个交互装置设计UI界面展示作物生长信息以及环境信息;

获奖: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本科毕设A等作品

技能:rhino、EMGworks、SPSS、AutoCAD、Adobe Illustrator、Adobe Photoshop、Enscape